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揭晓 江苏获奖数居全国省份第一
时间: 2024-05-29 12:43:55 | 作者: 猪肉系列
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于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获奖者分别为黄旭华院士和曾庆存院士。记者获悉,此次江苏共有55项通用项目和1名人选获奖,其中江苏省单位主持完成项目22项,参与完成项目33项,1名人选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总数和主持获奖项目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省份第一。55项通用项目中,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10项,科技进步奖42项。
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160项;授予10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黄旭华院士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阔别家乡30载,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一个个尖端技术问题,使中国变成全球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他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
曾庆存院士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提出的“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这一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的基础。
从科研人才看:青年人才已成基础领域的中坚力量,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岁数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岁数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还不到45岁。
从获奖项目看:今年获奖的成果中,从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到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再到治疗疑难杂症、护卫“舌尖上的安全”……科技支撑引领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农产品精准检测及精深加工实现新突破,明显提升了经济社会效益;创新驱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通过紧扣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把准科学技术创新的着力点,让技术更加贴近群众、创新真正造福人民。
龚维明教授团队负责的“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吴刚教授团队负责的“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验测试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刘加平教授团队负责的“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黄庆安教授团队负责的“高性能MEMS器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徐胜元教授主持完成的“时延系统的鲁棒控制理论与方法”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钱林方教授主持完成的“XX理论与设计方法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李振华教授、吴文教授等参与完成的“XXX末敏弹系列”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唐金辉教授参与完成的“互联网视频流的高通量计算理论与方法”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牵头的“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团队项目“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周光宏教授和徐幸莲教授团队成果“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控制关键研发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成员展示“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莉 摄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龚维明教授团队负责的“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龚维明教授于1996年率先提出“平衡点”理念,项目团队历经20余年,形成了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该技术已被国内外500多家企业应用于国内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和15个“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工程,解决了重大工程深基础承载力测试的技术难题,并创造了多项世界测试纪录。
项目成员展示“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验测试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莉 摄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吴刚教授团队负责的“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验测试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历经十余年,在结构检验测试评估、可控高效加固和复杂条件加固等三方面取得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于全国90%以上的地区,并在铁路、公路等500余项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项目成员展示“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莉 摄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加平教授团队负责的“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组历经20余年,实现了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可计算、抗裂性能可设计;发明了4类抗裂功能材料;建立了高抗裂混凝土设计方法与抗裂能力调控成套技术。理论方法被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采用,成果应用于兰新高铁、港珠澳隧道沉管、地铁车站等100余项重大工程。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黄庆安教授团队负责的“高性能MEMS器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此次南京大学共获奖3项,分别为环境学院李爱民教授团队项目“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团队项目“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大气科学学院马库·库马拉教授团队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南京大学牵头的“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项目针对淮河流域“基流匮乏、生境破坏、污染重、风险高”等特征,创新实践了基于“三级控制、三级标准、三级循环”的闸坝型河流治理模式,研发了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工程示范及规模化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了淮河污染最重二级支流贾鲁河的水质达标和水生态系统健康恢复。项目在多个省/市建立73项推广工程,规模累计209万吨/天;近3年处理废水量达15.7亿吨,削减COD约22万吨、氨氮约1.38万吨,为我国闸坝型河流治理与水质改善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与示范。
十多年来,李爱民及其团队在控源减排上突破十多项关键技术,获国家专利200多项。
历时18年研究,在49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及其他科研资金资助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团队攻克了异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红斑狼疮的世界性难题,获得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病,我国有120万患者,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孙凌云介绍,该疾病好发于青年女性,难治性患者预后差,2年死亡率高达35%,却始终没特别好的治疗方法。常规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来治疗,有效率70%,但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多,如感染、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等,且仍有30%的患者各种治疗无效。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近年来用来医治难治性红斑狼疮,虽有效率达40%-60%,但移植相关死亡率高达6%-12%,感染发生率60%-9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也高。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难,排斥反应发生率高达40%,移植相关死亡率30%-50%,限制了它的临床使用。而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也是除了造血干细胞以外的另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从各种组织中得到,比如骨髓、胎盘、脂肪组织等,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损伤组织修复功能和免疫抑制能力。
在49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下,孙凌云教授团队开展了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SLE的临床研究,历时18年研究,攻克了异体MSC治疗难治性SLE的世界难题。
团队首次将异体MSC应用治疗难治性SLE,疗效显著,有效率达60%,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5年死亡率从45%降低到16%。异体MSC治疗拯救了许多重症患者的生命,也为其他难治性自身免疫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团队开展异体MSC治疗难治性SLE研究病例共523例,已推广应用到35家省内外单位。
对于此次获奖,孙凌云教授非常激动。他说,18年的研究过程中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最终将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带向临床,造福患者。他们将攻坚克难,加速我国干细胞产业研发的进程,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红斑狼疮的新药开发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邢卫红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面向制浆废水零排放的膜制备、集成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成果针对工业废水减排需求,提出了以化工产品生产方法将“制浆废水吃干榨尽”的研究思路,发明了膜法制浆废水零排放新工艺,将工业废水变成净化水资源化利用。相关成果在制浆造纸、精细化工、盐化工、医药工业等废水资源化中得到推广应用,累计减排废水1.3亿吨、COD 7000多吨,环境效益十分显著;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和徐幸莲教授团队成果“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控制关键研发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团队历时20年,围绕长期制约肉品产业的技术瓶颈不懈攻关,摸清中式肉品风味“家底”,揭示了中式传统腌腊肉制品风味形成机理,研发出现代加工工艺;阐明西式低温肉制品凝胶形成新机制,研发出凝胶品质控制关键技术,解决了西式肉品“水土不服”的难题。
肉品加工是我国农产品加工及饮食业的支柱产业,产值达1.3万亿。在中国老百姓的餐桌上,传统腌腊肉、西式低温肉占了肉制品的大半。腌腊肉制品风味浓郁,但长期以来“家底不清”,风味形成机理不明、加工技术落后、品质难以保障;西式低温肉制品质构适口,但引进后“水土不服”,出水出油严重、货架期短、制约产业发展。
面对传统腌腊肉制品“家底不清”的问题,周光宏教授团队经过长期科研攻关,首次阐明了传统腌腊肉制品的主体风味形成取决于“内源酶”的作用,否定了传统的“表面霉菌起主导作用”的传统认知。
据了解,团队依托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与雨润、艾博、华统等30多家肉品加工领军企业在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技术集成应用方面做了20年余年的联合攻关,研发出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控制关键技术,上市新产品75种,授权发明专利31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离谱!美国妈只给娃吃“汽水泡奶粉”,女儿牙齿早早烂光,糖尿病走了...
地铁上遇见一位11个月大的萌娃,大大的眼睛乖巧又听话,扎着两个小辫好可爱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苹果 iPad Pro 设计师谈轻薄和 Apple Pencil 笔尖影子背后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