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广州以合为贵 敢于创新才是师傅

时间: 2024-06-07 00:21:26 |   作者: 猪肉系列

产品说明

  美食,无疑是广州最鲜活的文化印记、最深刻的城市记忆。“食在广州”四字,标记了美食在这个城市的热度与高度。

  粤菜以广府菜为首,兼收各系精华,用料广博,选材精细,突出食材原料,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一百多年来,广州作为广府菜的发祥地和各路菜系的荟萃地,影响广大。从上一辈人津津乐道的“八大名菜”“四大酒家”,到今日广州城内食肆如云、名厨荟萃,广州这块福地从不乏美食的抚慰。粤菜也随广府厨师的走南闯北,香飘四海,享誉中外。

  近年,广州餐饮界不断求新求变,锐意进取。随着“粤菜师傅”工程的不断推进,粤菜的事业态势与烹饪文化正焕发新姿。

  “食在广州”并非浪得虚名。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广州人年餐饮消费额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广州也是全国首个餐饮总收入突破千亿的大都市。旺盛的需求擦亮了“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随着政府与行业积极地推进“粤菜师傅”工程与“食在广州”文化品牌建设,深厚的岭南饮食文化渊源与广州粤菜师傅的创新精神相碰撞,老粤菜有了新演绎。

  “有传统,无正宗”——在广州,不少粤菜师傅都将这句话作为行内祖训,简单的六个字,道出了粤菜这一菜系的开放性。中国烹饪大师、烹饪高级讲师、粤菜名厨黎永泰认为,粤菜善于博采众长,随时代的发展、花钱的那群人的多样化、食材的极大丰富、烹饪技术的进步,融合型粤菜已成为当下趋势。

  炖官燕加入比利时啤梨,擂沙汤圆配上杜阮凉瓜汁制作的雪芭……在广州米其林二星餐厅——文华东方酒店江餐厅,行政总厨黄景辉善于将粤菜玩出诸多花样。黄景辉认为,粤菜尤其是广府菜,核心是讲究食材新鲜,选料广、用料精,口感“清鲜嫩滑爽”,粤菜今日的改良与创新,离不开这个核心。

  而在广州,有一群粤菜师傅也在醉心研究怎么样用分子厨艺演绎粤菜味道。当粤菜遇上泡沫乳化技术、球化技术、线D打印技术等“必杀技”,会给食客带来极大的新鲜感。“极客厨房”创始人、中国烹饪大师谭国辉和记者说,2009年他第一次接触分子料理,便希望把这种烹饪技法运用到粤菜中,令粤菜变得更国际化。谭师傅认为,这些创新菜肴尽管有着西式的摆盘,甚至通过食材的解构重组变成全新的味道,“但不变的是粤菜的根、中餐的魂”。

  从上世纪30年代起,广州餐饮业已流传“名店出名厨、名厨带名店”的说法。黎永泰回忆说,粤菜的传承过去一直沿用师徒制,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广州有了第一家培训粤菜师傅的学校——广州第二商业学校,粤菜师傅的培养才渐渐走上了系统化道路。

  在广州餐饮业突飞猛进的今天,粤菜要再续辉煌,离不开政府重视、人才教育培训、行业交流与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与支持。两年前,“粤菜师傅”工程全方面推进实施,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广州已分批建成粤菜师傅培训基地10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7个;粤菜大师工作室12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7个。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广州市2019年在13所院校开设粤菜烹饪专业,当年毕业960人、秋季新招收1870人;在16家培训机构开办粤菜烹饪工种培训,培训粤菜师傅3841人次。以人才培养来推进粤菜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广州一系列举措深深地印证了这个观点。

  今年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广州地区饮食行业协会承办的广州市“粤菜师傅”工程“百厨百店”培养项目,还计划于年底完成100名乡村粤菜名厨、100家乡村粤菜名店的培育工作,打造涉农区餐饮业的“黄埔军校”。广州饮食行业协会会长秦鉴洪认为:“粤菜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创新进取的阶段,人才的培养、技术的交流显得很重要。”

  粤菜烹饪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酒家集团餐饮出品总监蔡伟域最近多了一项新任务——推动集团“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的工作。这项新任务,备受广州市人民政府重视:“粤菜师傅”已连续两年写进广州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6月9日,组建一年的“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将14款粤菜新品带到广州酒家夏季新菜发布会现场。当天还举办了“精心施教,匠心育人”拜师典礼,如今已是广州酒家体育东路店一名厨师长的粤菜师傅宁铭文,在众人面前隆而重之地倒了一杯香茶,拜谢蔡伟域教导之恩,也弥补了过去12年“没有正式拜师”的遗憾。

  原来,宁铭文12年前进入广州酒家工作,就得益于蔡伟域的教导。“就拿炒牛奶这道菜来说,其他厨师喜欢利用炒锅中间位置烹制,蔡师傅教导我们的方法是,充分利用炒锅的表面炒制,而不局限于中部。”宁铭文表示,这样炒出来的牛奶口感更有层次,不会因求快而牺牲了口感。正因为蔡伟域的粤菜烹制功底硬,愿意传授真功夫,不少厨师新人,都盼望从蔡伟域处学到本事。

  由于渠道的缺乏,过去想跟蔡伟域学习粤菜技艺,可能要先成为厨师或先入职广州酒家。为了让更多人学会粤菜技艺,2019年6月,蔡伟域开始统筹广州酒家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工作。今年6月22日,广州市与贵州毕节对口帮扶工作之一的“粤菜师傅——广州酒家班”开班。蔡伟域以老师身份前往贵州,向当地职业技术学院学员传授粤菜烹制技艺。蔡伟域发现,他参与粤菜传承和创新工作的频率明显提高。而未来更多有志于成为粤菜师傅的学员,也将通过“广州酒家班”学到粤菜烹饪硬功夫。

  “‘粤菜师傅’工程,能为就业创业和精准扶贫提供帮助。”蔡伟域表示,“工作室的成立,解决了不少师傅懂做不懂研究的问题,有利于粤菜的传承和发展。” (梁怿韬)

  “食在广州”流传久远,闻名中外。清末时期,广州已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数以万计的食材以广州为据点辐射全国。面对日新月异的消费环境,广州食材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

  广州人有句老话:“出处不如聚处。” 美食之都广州是当仁不让的食材集散中心,在广州主城区主要以蔬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贸易为主。江南果蔬批发市场、黄沙水产交易市场等专业类交易市场地位举足轻重。广州市有关部门对“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进行了远景规划,将广州“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定位为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组成部分,将实现“全球采购、辐射全国、广州集散“的目标。

  在众多食材批发地中,广州一德路的海味干货街是闻名全国的海味干货专业街。广州海味干货批发零售量占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海味干货集散地。

  踏入一德路,干贝、蚝豉、干鱿、鱼干等海味混合气息扑面而来,汇聚了世界各地名贵食材的一德路包罗万象,一如岭南人民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高档海味干货与粤菜联系极深,粤菜对食材讲究严苛,常常选用高级食材烹制。作为上世纪90年代全国唯一的海味市场,一德路当时承担了全国高档酒家的原材料供应,甚至远销东南亚。1989年就在此做干货买卖的王少伟告诉记者,“当时全国其他城市都没有专门的海味市场,全国的酒楼都要来一德路进货,直到现在,一德路还是全国闻名、老广最爱”。

  走出广州主城区,增城、从化、番禺等区既是广州的后花园,也是优质食材的重要供应地。其中增城区地处广州东北部,山清水秀,名优农产品颇多。在广州11区中,增城区的农产品种植力拔头筹,区内特产如丝苗米、迟菜心等享誉海内外,是全国著名的优质荔枝之乡、中国丝苗米之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等农产品生产楷模示范区。

  在诸多农产品中,增城荔枝是个中翘楚。在增城区仙村镇,更建有被称为“荔枝小镇”的仙进奉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荔枝收成极好,全镇可以达到260万斤,其中仙进奉产量预计达到180万斤,产值达8100万元。”仙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陈海悦告诉记者,“仙进奉荔枝经济价值高,是糯米糍、桂味的好几倍,其中精装仙进奉论颗卖,一颗就是10元。”

  仙进奉为荔枝迟熟品种,果实在每年6月下旬成熟,核小汁多,味极甜。在仙村镇基岗村,当地农户将仙进奉按颗打包完成,部分荔枝将运至增城餐厅食肆,成为食客的“盘中餐”。

  “许多人对荔枝的印象停留在水果上,事实上它也是很好的一味食材。”在增城市区,粤菜师傅培训室原副会长、丰依竹食创始人龚泽坚向记者介绍起荔枝宴。每年,位于增城区正果镇的粤菜师傅培训室都会研发新菜品,食材往往选用增城当地富有代表性的农产品,今年他们选择了区内盛产的挂绿、仙进奉两种荔枝,研发出如挂绿冻鹅肝、派潭凉粉荔枝球、荔枝烧烤等菜式。“作为粤菜师傅,我们有使命推广本土美食,让越来越多人知道荔枝还可以入馔,带动当地农产品走向新高度。”龚泽坚如是说。

  截至7月15日,广州餐饮行业复工率95%,复苏率84%,在一线城市中排第一

  增城荔枝种植品种数量70个,2020年荔枝产量约2.76万吨 (宋昀潇)

  今年54岁的陈洪坚,是增城区仙村镇基岗村有名的“荔枝大王”,100亩的山野间,种有2000棵仙进奉荔枝树,一年产量便达5万斤左右。

  早在2009年,仙进奉改良品种研发成功,为大面积种植提供可能。对比起糯米糍、桂味,仙进奉不仅味道更优,抗爆裂度、结果率等均优于其他荔枝品种,也易打理。“当时就感觉,这么高质量的荔枝,市场绝对有得做。”陈洪坚果断地在自家的山头种了2000棵仙进奉,告别以往的贱卖,最优质的仙进奉论颗卖,28颗即卖188元。

  品种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便是人工问题。“只有给工人分成,种出来的果实大家都有得分,才能最大调动工人们的积极性。”卖荔枝得来的利润,被陈洪坚按五五分成与工人共享,平均一名工人一年可得10万元。

  陈洪坚告诉记者,仙进奉的成功与当地政府的努力密切相关。“广交会上有专门的增城荔枝推介会,上海农博会我也去了,随身带的二十多斤荔枝一个小时就没了。”陈洪坚告诉记者,今年的客源比起往年更多了许多,许多客户早早将货款打入账户预订荔枝,“以前是荔枝挑担街边卖也卖不出,如今是人在家中坐,订单满天飞”。 (宋昀潇)

  从秦汉时期的“饭稻羹鱼”、隋唐时代的“南食南烹”、南宋岭南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的风格,到明末清初的“天下所有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的豪情,以及明清一口通商带来的经济助力,饮食文化在广州有着一千多年的深厚积淀。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数本岭南饮食学术论著的周松芳博士认为,“食在广州”之驰名中外,实是源于上海报章的报道。据他考证,上海在五口通商开埠后,五方杂聚,中外云集。上海早期的粤菜馆在博采众长后,渐渐成就“海派粤菜”,征服了上海人以及其他各色移民,尤其是一众文人,“食在广州”的名声开始不胫而走。到了民国时期,“食在广州”风行天下。

  可见,粤菜是随着粤人的闯南走北,在融合创新中成就威名的。而粤人作为第一批漂洋过海到西方讨生计的新移民,早在百多年前已在彼邦播下了粤菜的种子。

  说起中国菜在海外的历史,有一大半是粤菜的历史。据周松芳的《饮食西游记》记载,早期欧美的中餐馆,基本是广东人所开。最早在美国唐人街的中餐馆为杂碎馆,可吃到物美价廉的粤菜。随着需求变大,杂碎馆渐发展成高级餐馆。在旧金山这样的老牌华人聚居重镇,十九世纪中期的中餐馆不但“山珍海错,烹饪惜如内地”,而且酒楼陈设豪华,幽雅可观。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中国商人就开始在唐人街以外全方位经营餐饮服务,广东菜的正宗性也得到强调。

  据考证,一直到民国末年,“美国之中菜馆,纯为广东菜清一色,因为老板是广东籍华侨。”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海外的中餐厅依然是粤菜馆的天下。1940年的《圣·路易斯邮报》声称,“中餐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菜肴之一” 。

  史料表明,百多年来,粤菜不但占据了广东人乃至中国人的胃和心,也俘虏了外国人的味蕾。广州饮食文化的开放式特征,也体现在它对西餐的接纳上。

  “西餐东传的首功,应属于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对外开放,明清以来长期维持一口通商的广州。”周松芳说。1860年太平馆建立,常被认为是广州西餐的起源,其实在此之前,外夷洋行和广州行商的帮厨侍仆已学会制作西餐,远早于京沪。“及至1929年中山纪念堂落成,宴开1200多席,太平馆竟能揽下,堪称西餐馆发展史上的奇迹!这对‘食在广州’形象的传播,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时至今日,粤菜依然傲视于世界美食之林。粤菜的强大生命力,不得不说是来自于它的兼收并蓄、中西合璧,广州的城市格局与气量,也体现在那人间烟火中。

  广州人讲究“无鸡不成宴”,其中白切鸡更是广府菜的首本名菜。据广州酒家集团餐饮出品总监蔡伟域介绍,白切鸡制作精妙之处,首先在于食材优质,一般选用生长期约180天、品质优良的清远鸡项。

  浓香扑鼻的浸鸡白卤水,更是广式白切鸡的美味“秘籍”之一。制作白卤水的配料包括姜、葱、八角、香叶、桂皮、草果、甘草、瑶柱、虾米等。白切鸡的浸鸡技术十分讲究:鸡只在白卤水滚至微沸时放入,先往鸡内腔灌入白卤水,然后倒出,以使鸡的内腔温度提升,血水被带出。再将鸡浸没在白卤水之中,片刻将鸡拎起倒出内腔汤水,提起后再浸没在白卤水中。如是者经过三次的浸、拎、提,令鸡浸至仅熟,达到皮爽、肉嫩、略离骨的效果。吃时佐以姜葱蓉。

  美食,无疑是广州最鲜活的文化印记、最深刻的城市记忆。“食在广州”四字,标记了美食在这个城市的热度与高度。

  粤菜以广府菜为首,兼收各系精华,用料广博,选材精细,突出食材原料,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一百多年来,广州作为广府菜的发祥地和各路菜系的荟萃地,影响广大。从上一辈人津津乐道的“八大名菜”“四大酒家”,到今日广州城内食肆如云、名厨荟萃,广州这块福地从不乏美食的抚慰。粤菜也随广府厨师的走南闯北,香飘四海,享誉中外。

  近年,广州餐饮界不断求新求变,锐意进取。随着“粤菜师傅”工程的不断推进,粤菜的事业态势与烹饪文化正焕发新姿。

  “食在广州”并非浪得虚名。数据显示,广州人年餐饮消费额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广州也是全国首个餐饮总收入突破千亿的大都市。旺盛的需求擦亮了“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随着政府与行业积极推进“粤菜师傅”工程与“食在广州”文化品牌建设,深厚的岭南饮食文化底蕴与广州粤菜师傅的创新精神相碰撞,老粤菜有了新演绎。

  “有传统,无正宗”——在广州,不少粤菜师傅都将这句话作为行内祖训,简单的六个字,道出了粤菜这一菜系的开放性。中国烹饪大师、烹饪高级讲师、粤菜名厨黎永泰认为,粤菜善于博采众长,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食材的极大丰富、烹饪技术的进步,融合型粤菜已成为当下趋势。

  炖官燕加入比利时啤梨,擂沙汤圆配上杜阮凉瓜汁制作的雪芭……在广州米其林二星餐厅——文华东方酒店江餐厅,行政总厨黄景辉善于将粤菜玩出诸多花样。黄景辉认为,粤菜尤其是广府菜,核心是讲究食材新鲜,选料广、用料精,口感“清鲜嫩滑爽”,粤菜今日的改良与创新,离不开这个核心。

  而在广州,有一群粤菜师傅也在醉心研究如何用分子厨艺演绎粤菜味道。当粤菜遇上泡沫乳化技术、球化技术、线D打印技术等“必杀技”,会给食客带来极大的新鲜感。“极客厨房”创始人、中国烹饪大师谭国辉告诉记者,2009年他第一次接触分子料理,便希望把这种烹饪技法运用到粤菜中,令粤菜变得更国际化。谭师傅认为,这些创新菜肴尽管有着西式的摆盘,甚至通过食材的解构重组变成全新的味道,“但不变的是粤菜的根、中餐的魂”。

  从上世纪30年代起,广州餐饮业已流传“名店出名厨、名厨带名店”的说法。黎永泰回忆说,粤菜的传承过去一直沿用师徒制,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广州有了第一家培训粤菜师傅的学校——广州第二商业学校,粤菜师傅的培养才渐渐走上了系统化道路。

  在广州餐饮业突飞猛进的今天,粤菜要再续辉煌,离不开政府重视、人才培养、行业交流与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与支持。两年前,“粤菜师傅”工程全面推进实施,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广州已分批建成粤菜师傅培训基地10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7个;粤菜大师工作室12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7个。数据显示,广州市2019年在13所院校开设粤菜烹饪专业,当年毕业960人、秋季新招收1870人;在16家培训机构开办粤菜烹饪工种培训,培训粤菜师傅3841人次。以人才培养来推进粤菜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广州一系列举措深深地印证了这个观点。

  今年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广州地区饮食行业协会承办的广州市“粤菜师傅”工程“百厨百店”培养项目,还计划于年底完成100名乡村粤菜名厨、100家乡村粤菜名店的培育工作,打造涉农区餐饮业的“黄埔军校”。广州饮食行业协会会长秦鉴洪认为:“粤菜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创新进取的阶段,人才的培养、技术的交流显得特别的重要。”

  粤菜烹饪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酒家集团餐饮出品总监蔡伟域最近多了一项新任务——推动集团“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的工作。这项新任务,备受广州市人民政府重视:“粤菜师傅”已连续两年写进广州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6月9日,组建一年的“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将14款粤菜新品带到广州酒家夏季新菜发布会现场。当天还举办了“精心施教,匠心育人”拜师典礼,如今已是广州酒家体育东路店一名厨师长的粤菜师傅宁铭文,在众人面前隆而重之地倒了一杯香茶,拜谢蔡伟域教导之恩,也弥补了过去12年“没有正式拜师”的遗憾。

  原来,宁铭文12年前进入广州酒家工作,就得益于蔡伟域的教导。“就拿炒牛奶这道菜来说,其他厨师喜欢利用炒锅中间位置烹制,蔡师傅教导我们的方法是,充分的利用炒锅的表面炒制,而不局限于中部。”宁铭文表示,这样炒出来的牛奶口感更有层次,不会因求快而牺牲了口感。正因为蔡伟域的粤菜烹制功底硬,愿意传授真功夫,不少厨师新人,都盼望从蔡伟域处学到本事。

  由于渠道的缺乏,过去想跟蔡伟域学习粤菜技艺,可能要先成为厨师或先入职广州酒家。为了让更多人学会粤菜技艺,2019年6月,蔡伟域开始统筹广州酒家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工作。今年6月22日,广州市与贵州毕节对口帮扶工作之一的“粤菜师傅——广州酒家班”开班。蔡伟域以老师身份前往贵州,向当地职业技术学院学员传授粤菜烹制技艺。蔡伟域发现,他参与粤菜传承和创新工作的频率显著提升。而未来更多有志于成为粤菜师傅的学员,也将通过“广州酒家班”学到粤菜烹饪硬功夫。

  “‘粤菜师傅’工程,能为就业创业和精准扶贫提供帮助。”蔡伟域表示,“工作室的成立,解决了不少师傅懂做不懂研究的问题,有利于粤菜的传承和发展。” (梁怿韬)

  “食在广州”流传久远,闻名中外。清末时期,广州已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数以万计的食材以广州为据点辐射全国。面对日新月异的消费环境,广州食材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

  广州人有句老话:“出处不如聚处。” 美食之都广州是当仁不让的食材集散中心,在广州主城区主要以蔬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贸易为主。江南果蔬批发商业市场、黄沙水产交易市场等专业类交易市场地位举足轻重。广州市有关部门对“菜篮子”产品批发商业市场的发展进行了远景规划,将广州“菜篮子”产品批发商业市场定位为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组成部分,将实现“全球采购、辐射全国、广州集散“的目标。

  在众多食材批发地中,广州一德路的海味干货街是闻名全国的海味干货专业街。广州海味干货批发零售量占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是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海味干货集散地。

  踏入一德路,干贝、蚝豉、干鱿、鱼干等海味混合气息扑面而来,汇聚了世界各地名贵食材的一德路包罗万象,一如岭南人民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高档海味干货与粤菜联系极深,粤菜对食材讲究严苛,常常选用高级食材烹制。作为上世纪90年代全国唯一的海味市场,一德路当时承担了全国高档酒家的原材料供应,甚至远销东南亚。1989年就在此做干货买卖的王少伟和记者说,“当时全国其他城市都没有专门的海味市场,全国的酒楼都要来一德路进货,直到现在,一德路还是全国闻名、老广最爱”。

  走出广州主城区,增城、从化、番禺等区既是广州的后花园,也是优质食材的重要供应地。其中增城区地处广州东北部,山清水秀,名优农产品颇多。在广州11区中,增城区的农产品种植力拔头筹,区内特产如丝苗米、迟菜心等享誉海内外,是全国著名的优质荔枝之乡、中国丝苗米之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等农产品生产楷模示范区。

  在诸多农产品中,增城荔枝是个中翘楚。在增城区仙村镇,更建有被称为“荔枝小镇”的仙进奉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荔枝收成极好,全镇能够达到260万斤,其中仙进奉产量预计达到180万斤,产值达8100万元。”仙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陈海悦和记者说,“仙进奉荔枝经济价值高,是糯米糍、桂味的好几倍,其中精装仙进奉论颗卖,一颗就是10元。”

  仙进奉为荔枝迟熟品种,果实在每年6月下旬成熟,核小汁多,味极甜。在仙村镇基岗村,当地农户将仙进奉按颗打包完成,部分荔枝将运至增城餐厅食肆,成为食客的“盘中餐”。

  “许多人对荔枝的印象停留在水果上,事实上它也是很好的一味食材。”在增城市区,粤菜师傅培训室原副会长、丰依竹食创始人龚泽坚向记者介绍起荔枝宴。每年,位于增城区正果镇的粤菜师傅培训室都会研发新菜品,食材往往选用增城当地富有代表性的农产品,今年他们选择了区内盛产的挂绿、仙进奉两种荔枝,研发出如挂绿冻鹅肝、派潭凉粉荔枝球、荔枝烧烤等菜式。“作为粤菜师傅,我们有使命推广本土美食,让慢慢的变多人知道荔枝还可以入馔,带动当地农产品走向新高度。”龚泽坚如是说。

  截至7月15日,广州餐饮行业复工率95%,复苏率84%,在一线城市中排第一

  增城荔枝种植品种数量70个,2020年荔枝产量约2.76万吨 (宋昀潇)

  今年54岁的陈洪坚,是增城区仙村镇基岗村有名的“荔枝大王”,100亩的山野间,种有2000棵仙进奉荔枝树,一年产量便达5万斤左右。

  早在2009年,仙进奉改良品种研发成功,为大面积种植提供可能。对比起糯米糍、桂味,仙进奉不仅味道更优,抗爆裂度、结果率等均优于其他荔枝品种,也易打理。“当时就感觉,这么高质量的荔枝,市场绝对有得做。”陈洪坚果断地在自家的山头种了2000棵仙进奉,告别以往的贱卖,最优质的仙进奉论颗卖,28颗即卖188元。

  品种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便是人工问题。“只有给工人分成,种出来的果实大家都有得分,才能最大调动工人们的积极性。”卖荔枝得来的利润,被陈洪坚按五五分成与工人共享,平均一名工人一年可得10万元。

  陈洪坚和记者说,仙进奉的成功与当地政府的努力紧密关联。“广交会上有专门的增城荔枝推介会,上海农博会我也去了,随身带的二十多斤荔枝一个小时就没了。”陈洪坚和记者说,今年的客源比起往年更多了许多,许多客户早早将货款打入账户预订荔枝,“以前是荔枝挑担街边卖也卖不出,如今是人在家中坐,订单满天飞”。 (宋昀潇)

  从秦汉时期的“饭稻羹鱼”、隋唐时代的“南食南烹”、南宋岭南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的风格,到明末清初的“天下所有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的豪情,以及明清一口通商带来的经济助力,饮食文化在广州有着一千多年的深厚积淀。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数本岭南饮食学术论著的周松芳博士认为,“食在广州”之驰名中外,实是源于上海报章的报道。据他考证,上海在五口通商开埠后,五方杂聚,中外云集。上海早期的粤菜馆在博采众长后,渐渐成就“海派粤菜”,征服了上海人以及其他各色移民,尤其是一众文人,“食在广州”的名声开始不胫而走。到了民国时期,“食在广州”风行天下。

  可见,粤菜是随着粤人的闯南走北,在融合创新中成就威名的。而粤人作为第一批漂洋过海到西方讨生计的新移民,早在百多年前已在彼邦播下了粤菜的种子。

  说起中国菜在海外的历史,有一大半是粤菜的历史。据周松芳的《饮食西游记》记载,早期欧美的中餐馆,基本是广东人所开。最早在美国唐人街的中餐馆为杂碎馆,可吃到物美价廉的粤菜。随着需求变大,杂碎馆渐发展成高级餐馆。在旧金山这样的老牌华人聚居重镇,十九世纪中期的中餐馆不但“山珍海错,烹饪惜如内地”,而且酒楼陈设豪华,幽雅可观。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中国商人就开始在唐人街以外全方位经营餐饮服务,广东菜的正宗性也得到强调。

  据考证,一直到民国末年,“美国之中菜馆,纯为广东菜清一色,因为老板是广东籍华侨。”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海外的中餐厅依然是粤菜馆的天下。1940年的《圣·路易斯邮报》声称,“中餐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菜肴之一” 。

  史料表明,百多年来,粤菜不但占据了广东人乃至中国人的胃和心,也俘虏了外国人的味蕾。广州饮食文化的开放式特征,也体现在它对西餐的接纳上。

  “西餐东传的首功,应属于两千多年来从始至终保持对外开放,明清以来长期维持一口通商的广州。”周松芳说。1860年太平馆建立,常被认为是广州西餐的起源,其实在此之前,外夷洋行和广州行商的帮厨侍仆已学会制作西餐,远早于京沪。“及至1929年中山纪念堂落成,宴开1200多席,太平馆竟能揽下,堪称西餐馆发展史上的奇迹!这对‘食在广州’形象的传播,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时至今日,粤菜依然傲视于世界美食之林。粤菜的强大生命力,必须得说是来自于它的兼收并蓄、中西合璧,广州的城市格局与气量,也体现在那人间烟火中。

  广州人讲究“无鸡不成宴”,其中白切鸡更是广府菜的首本名菜。据广州酒家集团餐饮出品总监蔡伟域介绍,白切鸡制作精妙之处,首先在于食材优质,一般都会采用生长期约180天、品质优良的清远鸡项。

  浓香扑鼻的浸鸡白卤水,更是广式白切鸡的美味“秘籍”之一。制作白卤水的配料包括姜、葱、八角、香叶、桂皮、草果、甘草、瑶柱、虾米等。白切鸡的浸鸡技术十分讲究:鸡只在白卤水滚至微沸时放入,先往鸡内腔灌入白卤水,然后倒出,以使鸡的内腔温度提升,血水被带出。再将鸡浸没在白卤水之中,片刻将鸡拎起倒出内腔汤水,提起后再浸没在白卤水中。如是者经过三次的浸、拎、提,令鸡浸至仅熟,达到皮爽、肉嫩、略离骨的效果。吃时佐以姜葱蓉。

应用渠道
商超熟食柜 熟食店 中餐馆 酒店餐饮
销售渠道

经销商

商超

酒店餐饮

联系我们
膳立方优选
最新新闻

外卖盛行逼死火腿肠“全球猪王”双汇力赌低温肉市场不买账

2024-02-16

从2013年开始的全面转型并不顺利,火腿肠为代表的高温肉制品市场增长乏力,而71亿美元跨国收购换...

2023年猪肉制品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预测

2024-02-16

据产业调研网发布的肉制品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的新趋势预测报告(2023-2029年)显示,国内肉制...